在半导体芯片研发与生产测试中,接触式芯片温度控制系统是模拟芯片苛刻温度工作环境、验证性能稳定性的核心设备之一。随着芯片制程不断精细化、功率密度持续提升,对温控系统的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一、接触式芯片温控系统的响应速度核心需求
芯片在测试过程中,热负载会随工作状态动态波动,系统响应滞后,会导致芯片温度偏离目标范围,引发性能参数测试偏差,甚至因局部过热损坏芯片。此外,芯片测试常涉及快速温变场景,传统单传感控制方式因数据采集维度单一、信号处理延迟,难以满足动态热负载与快速温变需求,亟需通过多传感协同技术突破响应速度瓶颈。
二、多传感协同技术的硬件架构升级
1、多类型传感器的分布式布局
接触式温控系统的多传感协同,首先依托传感器的分布式与多类型部署。系统在接触式测试头表面、内部换热通道及循环介质管路中,分别布置温度、压力、流量三类核心传感器。通过多点位、多类型传感器布局,系统可多方面采集温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为快速响应提供数据基础。
2、传感器信号的实时传输与集成
为减少传感器信号传输延迟,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TCP/IP协议与RS485串口通信结合的方式,温度、压力等高频采集数据通过以太网实时传输至控制器,传输速率可达;流量、接触压力等相对稳定的参数通过RS485串口传输,平衡传输效率与系统负载。
三、多传感协同的软件算法优化
1、多源数据结合与动态预判
多传感协同的核心在于软件算法对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利用。系统采用数据结合+动态预判双逻辑处理架构。
2、分级控制逻辑与快速执行
为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系统采用分级控制逻辑,
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芯片温度超出安全范围,或压力、流量传感器触发异常阈值,系统直接跳过复杂数据计算,启动预设紧急控制程序,优先保障芯片安全。在常规测试场景中,系统根据多源数据结合结果,通过PID串级控制调整制冷/加热模块与介质循环模块。主PID回路以芯片目标温度为基准,输出基础控制指令;从PID回路结合介质流量、压力数据,对主回路指令进行微调。
四、多传感协同对芯片温控响应的实际价值
1、适配动态热负载,减少温度波动
在芯片高负载测试中,传统单传感系统易因无法及时识别热负载变化,导致温度超调或滞后。多传感协同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芯片温度、介质流量与压力,可快速区分热负载变化与系统自身故障,准确调整控制策略。
2、加速快速温变测试,缩短研发周期
芯片快速温变测试对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多传感协同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反馈温变速率,结合流量、压力传感器优化介质循环与换热效率,缩短温变时间。
3、提升系统可靠性,降低测试风险
多传感协同系统的故障自诊断能力,可通过交叉验证多类型传感器数据,提前识别潜在故障。
接触式芯片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升级中,多传感协同通过硬件层面的分布式多类型传感布局与软件层面的多源数据结合、动态预判算法,既满足了芯片精细化测试对温度精度的要求,又适配了动态热负载与快速温变场景的效率需求。